土木学子 | 赵强、陈世纪赴新疆天山胜利隧道开展科研工作

发布人:王宇 发布日期:2023-08-24
image-20230824002939-1

▲新疆天山

       世界七大山系之一的天山如同一个巨大的屏障横贯新疆中部,把广阔的新疆分成了南北两半,严重阻隔了南北疆百姓正常的交往沟通。2020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的乌尉(乌鲁木齐-尉犁)高速公路全长约318.5公里,建成后将对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南北疆联结融合和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海拔近3000米山体内部正在修建的全长约22.1公里的天山胜利隧道,既是乌尉高速公路的“咽喉”工程,也是世界上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然而,天山胜利隧道的施工环境有着“四高一多一特”的特征,即高地应力、高寒、高地震烈度、高海拔、多断裂带、特长,因此需对隧道沿线地质状况进行精细化勘察,为隧道安全、高效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为响应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新葡京官网马保松教授团队提出将非开挖管道建设的水平定向钻进技术(HDD,Horizontal Directional Drilling)用于长距离隧道地质勘察。

       团队选派博士后赵强、硕士研究生陈世纪两位党员2023年3月初奔赴新疆天山胜利隧道,在那里工作和生活3个多月。隧道现场条件恶劣,他们充分发挥新时代党员不畏艰险的精神,克服各种难题,通过开展系列HDD地质勘察试验,对隧道沿线地质情况进行精确分析评价和灾害隐患排查,课题研究成果为后续隧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帮助,真正践行中大土木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

 

攻坚克难,求真务实

       天山胜利隧道条件极其艰苦,地理位置偏远、海拔高、天气严寒,空气干燥。常年在广东生活的陈世纪一开始很不适应这样的环境和实验条件,导师黄胜副教授开导他说:“土木工程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很多科研成果是从工程实践中来,最终也会应用于工程实践。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科研人员,就要戒骄戒躁,要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去国家重大工程一线做研究就是一个很难得的宝贵机会。”这让陈世纪清楚了自己的定位,想明白了肩负的科研责任。

image-20230824003039-2

▲现场实验的陈世纪

       新疆的春天来得特别晚,条件极其困难。3月份到5月份的天山胜利隧道平均气温在零下十几度,赵强、陈世纪每天清早7点天还没亮就要穿好棉鞋、军大衣、棉裤等到施工场地进行现场监测。隧道内空气不流通,破碎掌子面会产生很大的灰尘,有时候能见度仅有十几米,他们两人在现场必须“全副武装”,佩戴好有过滤滤嘴的口罩才能开展正常的试验工作。施工现场海拔3000米,属于高海拔作业,有时候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都需要大口喘气。除了实验环境艰苦外,陈世纪不适应西北地区重油重盐的饮食习惯,实验地点交通不便利且地处偏远,物资运送慢、快递业务不发达,他们在网上购买的生活用品和实验用品需要一周才能到达新疆。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赵强、陈世纪不畏艰苦,积极克服困难。创新的研究方案需要现场施工数据和实验的支撑,有时候为了赶进度,一天工作14小时,没有周末休息。经过3个多月,他们完成了现场的研究实验,收集到大量宝贵的科研数据。

image-20230824003114-3

 ▲实验现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山胜利隧道洞内千米级水平定向钻隧道超前预报现场试验为期3个多月,主要采用根据现场钻进参数、孔内取芯、孔内电视、水压致裂及综合测井等数据,对隧道围岩的岩性、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断裂带的分布范围及应力状态的分布范围进行详细探查,为隧道安全施工与运营提供可靠的钻进参数。赵强、陈世纪对现场孔内测试及泥浆性能测试方法进行设计,每天用含沙量测定仪、六速旋转粘度计、滤失仪及马式漏斗等对现场每根钻杆的泥浆含沙量、动静切力、滤失量及粘度进行监测,并整理分析现场孔内测试数据,基于现场测试数据对隧道围岩的岩性及应力参数进行计算分析。他们还参与到项目材料和设备的购置、现场人员的协调、定期向课题组汇报和传递项目及课题组信息等环节中,保障了工程的正常开展和科研的顺利进行。

       赵强、陈世纪始终牢记马保松教授的教导——科研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他们在科研工作中严谨认真,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每一步,不畏艰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点一滴付出,一点一滴收获,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image-20230824003155-4

 ▲赵强、马保松教授、黄胜副教授现场图片(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