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和:宁心静志,厚积薄发
陈志和教授,本科就读于逢甲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硕士和博士分别就读于荷兰IHE和清华大学水利系,后进入新葡的京集团8814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加入新葡的京集团8814,现属于河海动力过程学科方向团队。
“其实我本来是想学机械工程的,结果刚好差了三分,就去了水利工程的专业。”当被问到高考结束后为什么选择水利工程这个专业时,陈志和老师幽默地如是说道。就这样“阴差阳错”地,陈老师开始了与水利专业近30年的缘分。
在深入学习后,陈志和老师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认识是这样的:“水文是研究水从哪里来、来多少,为水利工程的初始边界;水资源管理注重于水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涉水政策与管理。”
这么多年走来,陈老师从学校走出去,又再次回来,成为受学生敬重喜爱的教师,他不断积累经验,初心不改。他在不断尝试、努力探索中一直坚守着“宁心静志,厚积薄发”的人生信条,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如青云之志,始末不渝。
学习知识,运用理论
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陈志和老师的求学经历可谓十分丰富。从台湾的本科阶段,到就读于荷兰时课业紧张的硕士阶段,再到在学习氛围极好的清华大学就读的博士阶段,老师说,这三个阶段对他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台湾就读的时候,主要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非常轻松愉悦。到了硕士阶段,课程的进度和考试方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荷兰,一门课上两个星期就会结束,而且作业很多;会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通知口头考试,内容是作业里面的内容,例如修建水坝,从选址、取水等涵盖所有工程配套,最后作业报告很厚一叠。给人的感觉是,你正在进行真正的工程师培训。”
陈老师从中获益良多,“这是在教我们解决问题,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进入清华学习后,陈老师的思维逐渐从一个工程师转变到了科研上,明白需要主动找到科学问题在哪里、如何去解决。
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种不同的思维。从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工程师思维再到科研思维,陈老师认为不同的阶段作用不同,锻炼自己能力也不同。
追求真正所需,减少精致利己
陈志和老师说,现在的部分同学想要的太多了,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自己想得到什么,而不是自己需要什么。
“他们没有考虑到自己想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付出什么”,这是老师在数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感触较深的事情。他认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保持初心,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脚踏实地,而不是投机取巧地去获得眼前利益。
也许就是这份初心,让陈老师一直明确自己的所需、所想,并且在这条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凌霄之志,可为鹏程万里之力。
直面人生迷茫,沉心追求极致
“经历阅历不够多时,迷茫是必然的。在当下阶段沉下心来,去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才有判断评价的依据,帮助自己更好地做选择。”
陈老师认为,人生迷茫是常态。毕业面临就业、读研或出国深造的选择时,他也有过迷茫。这时候,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把当下的每一件事情做到漂亮、极致。面对现在越来越“卷”的状况亦是如此,这样才能发现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于什么。“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定位清晰,选择的时候才会不容易出差错。”
“宁心静志,厚积薄发。”这是陈志和老师给同学们的寄语。他希望大家可以抛开杂念,静下心来,把当下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累积个人能力、经历、阅历,以后的日子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